材出口量将首破8000万吨 国外反倾销挡不住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月份—10月份,我国钢材出口量累计达到7930万吨,其中9月份和10月份钢材出口量均超过850万吨,以此水平来看,今年我国钢材出口量突破8000万吨已是板上钉钉。
  自2000年以来,我国钢铁出口量占世界钢铁出口总量的比重从4.8%上升到2004年和2005年的7%以上,2013年上升到了15%以上。在此出口水平下,中国钢铁行业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值得一提的是,据冶金工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2014年国内粗钢产量8.2亿吨,可见前十个月的钢材出口量还不及今年粗钢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钢材出口量虽然位列世界第一,但是一年的出口量甚至还不及国内一个月的钢铁产量,这样剧烈的落差体现出国内钢铁行业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上形势依然严峻。可以预测,今后国内在钢材出口的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以此来缓解过剩产能的压力。”
  反倾销挡不住钢材出口“热情”
  今年,中国钢材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在国内需求持续低迷不景气的背景下,钢企开始加大出口量显得无可厚非。
  据统计,山东区域日照钢铁、莱钢、济钢、石横、永锋等主流钢企均有出口计划,月出口量达20万吨左右,特别是沿海钢企,出口量为国内需求的两倍。另一方面,行情低迷钢企有意减少生产或者调整服务形式,按需调整生产结构,比如武钢、宝钢等开辟生产钢结构。
  不仅如此,由于在钢铁“买涨不买跌”的行情下,加上现在北方地区已经逐步进入寒冬,市场需求量会进一步减少,社会库存或会继续加大。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钢企加大出口力度。可是在这样的疯狂出口下,中国钢企无疑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目标。
  不过有业内专家就强调,即使未来中国钢材的出口热情越来越高涨,但是也要提醒国内钢企的钢材出口演变成了倾销,“出口不节制,肯定会引发摩擦,中国的钢铁也是经常受到国外抵制,原因就是出口太多,已经影响到别国的经济稳定了”。
  对此,张琳向记者表示,“即使面临着反倾销的压力,钢企也不会放松对钢材出口,因为出口直接利好就是增加钢企和钢贸商的订单,这对国内钢企来说是无法抵御的诱惑,可以直接缓解钢企所背负的过剩压力。而为了应对反倾销,国家可能在关税方面进行控制。比如出口退税取消,或者加征关税,来阻止那些不鼓励出口的钢材品种。”
  我国目前对普钢(指不含合金的碳素钢)取消了出口退税,螺纹钢、普通线材等作为低附加值的建筑钢材的出口关税税率为15%,而出口特殊合金钢材产物则可以享有相应减税的优惠政策(海关税则中规定,含硼量达到0.0008%及以上钢材产物可按合金钢申报,即可享受出口退税政策),退税率在5%-13%。
  而对于未来我国钢铁出口的形势,张琳用了“稳中有增”加以概括,“我国钢厂主要是长流程生产工艺,随着铁矿石价格下跌,成本会直接降低;然后是 一带一路 的战略部署,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建设开路,直接拉动我国钢材输出”。
  明年钢材需求或与今年持平
  自2006年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随后的2007年和2008年均保持此位置,尽管2008年的出口量减少14%,为5620万吨。在2008年第叁季度达到2130万吨的出口峰值后,第四季度的出口量降至1000万吨以下。而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口仅为450万吨,同比减少57%;进口基本与去年持平,为410万吨。
  事实上,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的钢材出口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不仅总量在提升,出口区域也在扩大。比如,2010年中国就实现了净出口(总出口量扣除总进口量)钢材2613万吨,增幅达到278%之多。但2010年后,出口的增幅同比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比邻国,2013年韩国粗钢产量是6600万吨,出口量是2920万吨,占44%,而日本这一数据也达到了38%。“中国钢材出口的竞争对手主要就是日韩,但是对比邻国可以发现,我国钢铁行业仍然处于不正常的发展状态,现在钢材的月度产量都在9000多万吨,出口量只占产量的10%,中国一年钢材出口量比部分国家一年的钢材产量都多。可是即使如此,国内钢企仍然在比拼生产。”张琳说道。
  我国钢铁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即使中国钢铁今年在出口量和出口额上拿到“双料第一”,但是在国内产能总量这个“大毒瘤”面前,钢材出口所取得成绩对钢铁行业的顽疾所产生的效果仍是那么苍白无力。
  在国内钢铁产能如此巨大的基数下,消化产能俨然已成为钢铁行业未来几年绕不开的话题。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向记者表示,钢铁行业需求未来主要解决的是产物质量不稳定,“不是单指钢材质量不稳定。钢企未来首先要发展高端产物,满足不断快速发展的新要求,产能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还要不断优化,其次,钢铁行业还要关注未来产能结构调整。钢铁消费总量、生产总量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结构调整的任务还是很艰巨,只有通过调整才能够更好的为钢铁下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