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再制造”依旧是最具热度的话题。从2013年底开始,工程机械再制造业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不同于以往的“以旧换新”,工程机械再制造开始逐步在“消化”陈旧设备上下工夫。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再制造正处于初期阶段,介入其中者众多,但是专业化程度相对偏低。在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机械市场的熏陶下,中国的工程机械再制造却也越来越“本土化”,部分公司甚至打着再制造的招牌,而进行的不过是零部件的“以旧换新”。这样“再制造”出来的产物,或多或少迎合了中国市场部分低端客户的需求,但对于整个再制造市场来说却是极不可取的一种做法。
缘何中国市场的再制造如此粗犷?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市场规范与技术方面未能跟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取得了骄人战绩,令世界瞩目。相比制造和市场的成熟状态,工程机械行业的资源流通状况令人担忧。资源的粗犷式利用、产物质量的参差不齐,让许多公司对再制造满怀信心而来,然后又心灰意冷而去。“‘搞’起来很难!”是大多数尝试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公司最终的感想。相比欧美国家成熟的工程机械产物回收体系和工程机械再制造技术,中国发展节能、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2009年叁一重工入选国家工信部公布首批35家再制造试点公司开始,徐工、柳工等众多公司进入了再制造试点公司的行列,但各大公司在再制造方面取得的成果却乏善可陈。近年来,虽然再制造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真正做好的却没有几个。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依照国内现在的再制造技术,在关键核心零部件上,想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几乎不可能,而国外技术所达到的让再制造产物的品质、外观和性能与新件相一致,甚至大大提升产物原有的品质。“一个用过的零部件,经过清洗、换件调试、喷漆就出场了,你会把它当新的用吗?”显而易见,如此过程生产出来的再制造产物已经背离了初衷。“再制造已经接近于成品制造了,有些工序的工艺反而要求更高,国内很多公司想做再制造但技术跟不上。”真正尝试过再制造的公司找到了最终的症结所在。
“以旧换再”须借鉴欧美模式
2013年12月,沃尔沃建筑设备“焕燃新生,唯沃再造”中国再制造中心在上海揭幕,众多中国工程机械公司直呼“狼来了”!而在此之前,新民晚报一篇题为《“再生心”汽车还能跑数万公里》的文章,详细介绍全球最大再制造公司卡特彼勒公司落户上海的消息。
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区总裁罗东曾表示,中国是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机械生产大国,中国再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前景广阔。据统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在进入报废的高峰期,到2020年中国工程机械产物报废量将达到120万辆左右,巨大的保有量将为工程机械再制造产业提供充足的再制造资源。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其华更是明确表示:“2014年,除了工程机械,我们将在能源领域——特别是分布式能源领域和再制造业务方面加大投资,并继续推进本土化战略。”
据了解,沃尔沃自40年代起就以不同的形式开始尝试再制造。2011年,沃尔沃集团总计再制造生产了超过120万个再制造件,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发动机,也包括其他许多部件。
任重而道远的中国再制造
有了卡特彼勒和沃尔沃建筑设备再制造工厂的对比,许多中国工程机械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再制造产物。诚然,再制造产业作为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将“再制造”这一行业关注已久的话题再次置于聚光灯下。
再制造行业利润较高,主要在于它可以将旧产物的零部件进行合理利用,节省成本。以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为例,近年来卡特彼勒高速发展再制造业务,由于再制造零件成本更加低廉、利润更高,与同行比卡特彼勒竞争力更强、销售收入增速更快。2012年卡特彼勒实现销售收入658.75亿美元,同比增长10%。福特、通用、大众等知名汽车公司都有发动机再制造厂,其再制造发动机占据维修配件市场约85%。
但是,对于众多瞅准了高利润而盲目上马再制造的工程机械公司而言,这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再制造能够获取利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背后,是强大的能够“消化”陈旧设备的财力、技术及市场支持,是业务、客户、环保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成果。现今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保有量已达600万台以上,谁都知道再制造市场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但是与国外成熟的再制造行业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对比欧美再制造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上千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再制造正处于蹒跚学步阶段。既是蹒跚学步,那就不要着急,慢慢来。随着再制造国家政策、行业标准、产物技术及品质的不断健全,再制造对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将不是一处虚幻的海市蜃楼,而将成为千亿元金矿——行业竞争的又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