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欧洲司:中欧正就钢铁贸易问题积极磋商

  10月30日,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办的第81次中国国际改革论坛上,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亓玫接受采访表示,中国正在跟欧洲就钢铁贸易问题积极磋商,相信最后会得到妥善的解决,并且能够促使我国钢铁产业更好的发展,就像我国光伏产业所经历的一样。

  此次论坛的一个关键议题是全球化以及如何应对保护主义乃至反全球化的形势。有与会专家尤其是来自欧洲的专家提出,最近之所以出现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的趋势,跟欧美国家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有关,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化尤其自由贸易中获益良多,是全球化的“赢家”。因此,如果要继续推进全球化,应该考虑的要点之一是如何弥补“输家”。

  对此,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亓玫在主题演讲中提出,欧洲目前的危机并不尽然是全球化的产物,有全球化的背景和因素,但与欧美多年来的相关政策、欧盟体系的制度设计等相关。如何定义全球化的输赢?亓玫表示很难一概而论。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欧洲在中国市场投资非常多且广泛,涉及到方方面面,获利也很多。就贸易来说,中国的钢铁之于欧洲,是不是可以相当于巴西的大豆之于中国?(背景是,在29日的分论上,有与会人士提出,全球化框架下,虽然中国的制造业走向世界,但中国的农业遭遇了来自国外进口粮食产物的冲击,大豆尤为突出。但全球化的一大特点是资源在全球市场进行有效配置,巴西大豆的产量和生产成本等均具优势,而中国的现有耕地确实难以满足国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

  对于记者对于中方是否在中欧贸易谈判中提出上述观点的问题,亓玫回答说,目前没有,而是主要强调中国的钢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物,而且欧洲进口之后生产出来的中高级产物最后还是主要卖给了中国,且欧洲不从中国进口这些初级钢产物,也要从别的国家进口,相对而言,中国的产物无论质量还是价格都更具优势。她分析,其实从经济层面双方可以理解,是互补的,欧洲对中国钢铁产物采取反倾销措施,更多是政治层面的贸易保护主义。

  尽管如此,亓玫强调,中欧之间没有大战略上的分歧,分歧更多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层面,而且应该可以通过对话交流来解决。她表示,相信可以通过对话谈判,妥善解决好中国钢铁贸易的相关问题,并且促进钢铁产业更好发展。就像几年前中国光伏产物在欧洲遭遇反倾销一样,虽然当时确实受了影响,但转型发展到现在,中国光伏产业反而更加坚韧强劲,并融入了欧洲市场。亓玫还指出,跟以往不同,中欧关系已经是“政经交织、国内外交织”,近两年来,中欧除经贸往来外,投资和人员往来也迅速增加,去年中欧人员往来达600多万人次,超过了中美。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补充回答说,欧美对中国钢铁产物反倾销的一个关键点,是他们认为中国的钢铁公司受到了政府保护,接受了政府补贴等,不符合自由市场要求。因此,不能跟巴西出口到中国的大豆相提并论。

  而钢铁产业确实因反倾销以及去产能而遭遇重创。对此,中银国际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告诉记者,从质量和生产成本两点来看,中国钢铁产能其实都是优势产能,是有竞争力的,除了理顺市场和贸易关系外,还可以积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