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钢铁去产能仅完成全年任务量的47%,进度低于预期。据相关机构调研发现,在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老麻烦”缠身的同时,我国钢铁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当前钢铁去产能的“新烦恼”。
此外,在推进钢铁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一压了之”、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也需要引起警惕。不少地方在压减过剩产能时,不考虑公司市场竞争力等实际情况,强硬分解目标可能削弱某些合法合规、效益良好公司的竞争力。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指出,“虽然前7个月去产能进度低于预期,但完成全年去产能目标问题不大,有望超额完成。”
因地制宜推进去产能
专家指出,在各地以雷霆万钧之势去产能的过程中,要防范“一刀切”问题。由于各个省市钢铁产能的特点不同,在推进钢铁去产能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以河北省为例,其去产能的特点一是压减量大,“十叁五”期间计划压减炼钢4913万吨,承担了全国叁分之一的压减任务;二是民营公司为主,90%以上的压减任务由民营公司承担;叁是部分地市承担任务重,张家口、廊坊、保定需全部出清钢铁产能,还有几个地区需出清半数以上。
“针对上述不同特点,河北省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重点严控新增产能和封停设备复产,力促‘僵尸公司’市场出清。同时与北京、天津协商,对两市在河北省的钢铁产能明确压减量、限定‘天花板’。另外,加快推进重大搬迁改造项目,对列入《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的首钢京唐二期、唐山渤海钢铁搬迁、石钢搬迁、永洋特钢和太行、冀南退城进园等6个重大项目,组建专门工作组,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问题,力促早建成、早达效。”专家表示。
而针对江苏省民营公司为主、钢企退出意愿不强、电炉设备比例高的特点,李新创表示,一是要加强环保、能耗、安全、质量以及产业政策等联合执法,并综合运用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以及取消大用户直购电交易资格等经济手段,倒逼公司退出;二是利用省财政资金雄厚的优势,加大对公司退出的奖补力度,引导公司退出。
李新创指出,当下钢铁去产能还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有些压减的产能早就不参与市场竞争,员工也已遣散,是无效产能,压减这样的产能对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市场环境的作用微乎其微。重点和关键应放在地条钢违规产能、‘僵尸公司’低效产能上。”
兼并重组提升竞争力
“十叁五”期间,去产能成为一项紧迫任务。李新创提醒:“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钢铁强企,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如果五年之后,化解过剩产能目标得以实现,但却没有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钢铁强企,那么化解过剩产能的作用、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去产能的同时如何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也成为当下很多大型钢铁公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点。李新创指出,“应加快钢铁行业的产物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也是兼顾去产能和提升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据统计,2014年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颁搁4和颁搁8分别为19.46%和32.37%,远低于全球其它钢铁大国的产业集中度水平,如韩国、日本、俄罗斯叁个国家的颁搁4分别为90.91%、83.44%和82.43%。
李新创指出,要推动对市场格局有重大改变作用、对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钢铁公司重组。通过破局性钢铁公司重组,产生鲶鱼效应,推动其它钢铁公司重组,同时破局性钢铁公司重组也能够在政策实践、改革突破等方面趟出路子。
价格回升成为新烦恼
职工安置难题是当前钢铁去产能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个缩影。除了职工安置,去产能还面临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诸多“老麻烦”。此外,不同省份还有自己的“烦恼”。以全国钢铁产量排名第二的江苏省为例,虽然江苏省财政实力雄厚,经济容量大,职工安置难题相对要小。但由于公司具有物流、市场等优势,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强,钢铁公司主动退出意愿不强。
今年前7个月,各个省份钢铁去产能进度也不一,浙江等4省份率先完成全年任务;河北、辽宁等8个省份进度在10%-35%之间;10多个省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尚未实质性启动。其中,全国钢铁产量排名前叁的河北、江苏、山东去产能的进度备受关注。李新创指出,“十叁五”期间,叁个省份合计计划压减粗钢产能8181万吨,占全国压减任务(以1.5亿吨计)的54.5%。因此,这叁个省份产能压减进度及完成情况,直接关系到去产能目标任务能否完成。
在“老麻烦”缠身的同时,钢铁去产能还遇到了“新烦恼”:一个新的情况是今年以来钢铁价格回升影响到了一些地方和公司去产能的决心。
去年12月下旬,随着螺纹钢和冷轧钢卷价格反弹,国内钢铁市场迎来久违的回暖,也令去产能陷入“逆淘汰”的尴尬境地。
李新创表示,今年钢铁价格出现普涨,但涨幅最大的是低端的螺纹钢。相较于低端螺纹钢的高歌猛进,高端装备制造用钢反而因为海洋工程、石油装备等下游行业的需求低迷而销路不畅,最后出现了“造导弹的干不过卖茶叶蛋的”现象。“去产能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也是近几年大型钢铁公司一直努力的方向,但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给很多钢企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造成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