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别拿中国钢铁“说事”

  在应对产能过剩和钢铁贸易摩擦问题上,办法要比问题多,关键是要走出误区,共谋良策,积极应对

  今年以来,美欧一直热炒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指责中国海量出口对美欧相关产业特别是钢铁业造成巨大冲击。明眼人都不难看出,这些炒作和指责,主观、夸大的成分居多,其主要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其一:指责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导致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源头”和“罪魁祸首”,认为只有中国大幅削减产能,才能缓冲全球经济矛盾。

  这种观点有失公正。当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减速、需求下降。从周期性因素看,现有国际钢铁产能是在全球化上升时期形成的,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但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大量消耗钢材的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钢铁需求不足导致钢材卖不出去,也卖不上价,行业产生了产能过剩。

  因此,钢铁业产能过剩是全球性尤其是发达国家需求下降引起的问题,不只是中国一家,美国和欧洲也都过剩,过剩程度甚至比中国还要高。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钢铁产能的利用率是71.2%,高于美欧。

  从结构性因素看,最近几十年全球产业格局不断调整,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些国家如中国的钢铁产能增长快一些,有些国家产能就减少一些,这实属正常现象。但近年美欧钢铁业进入困难的调整期,在这种情况下,美欧国家政府有意拿中国“说事”,借此向外释放压力、转嫁责任,以图赢取国内产业界支持。钢铁产能过剩问题被政治化。

  其二:指责中国政府给予国有钢铁公司巨额补贴,使钢铁产物价格大幅降低,导致对外倾销,对美欧产业和就业造成了挤压和冲击,拖累世界经济复苏。

  这并不符合事实。中国钢铁产物的竞争力源于成本、规模和供应链上的比较优势,其价格是市场自然形成的。美欧钢铁公司主要原料是废旧钢铁,而中国钢铁业主要原料是铁矿石,近年铁矿石价格大跌,加上中国人工成本低,中国钢铁产物自然显现出价格优势,这符合市场规律与产业规律。

  美欧钢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中国钢铁出口没有直接关联。过去3年中国对欧盟钢铁出口只占欧盟全部进口量的14%,且中国出口欧盟的钢材多数是低附加值产物,欧盟已不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欧盟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实际上,美欧钢铁业困境主要源于其自身竞争力下降。美欧能源、环保、人工成本很高,钢铁公司利润薄、竞争力低,经受不起经济放缓的冲击。

  其叁:指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尚未满足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因此欧美国家无法如期履行议定书第15条义务。

  美欧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作为前提,同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相挂钩,使的是“障眼法”。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规定,到今年12月11日,针对中国产物出口采用反倾销措施中“替代国”计算中国产物成本的做法必须终止。这是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与产能过剩问题没有任何关系。

  应该看到,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改革,不断提升开放水平,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履行入世承诺。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迄今已有近90个世贸组织成员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放弃了对中国产物反倾销“替代国”做法,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世贸组织成员的广泛认可。美欧却试图逆流而动,不履行条约义务,还继续为对华实施歧视性做法找借口,实在是不厚道。

  其四:指责中国地方保护主义,“放任”产能过剩。

  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正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力求解决的重点难点正是产能过剩问题,钢铁业是去产能的重点之一。过去5年,中国“壮士断腕”,淘汰了9000万吨钢铁产能,今后还要继续压缩。中国这么做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出于本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贸易增速放缓,国际市场波动,实体经济困难增加。在此背景下,更需要中美欧各大经济体同舟共济、协调行动,共同为提振全球经济作出努力。在应对产能过剩和钢铁贸易摩擦问题上,办法要比问题多,关键是要走出误区,共谋良策,积极应对。

  综合而言,靠对话谈判解决分歧是基本方法,中美欧完全可以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钢铁贸易摩擦;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消化过剩产能的有效手段,中国与美欧可以通过联手开展第叁方合作,实现部分产能转移;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中美欧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在产能过剩问题上,相互指责和推卸责任没有意义,保护主义更不是好办法。只要各方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走正路,做正事,就一定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实现更好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