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认为,按照现在的去产能模式,最后结果都会大打折扣。
“产能和国有公司改革合二为一,一个硬币两个面,国有公司问题改革措施不推进,所有去产能问题根本无解。现有问题解决不了,出现新问题。”他在当日中国经济改革政策与对策研究座谈会上说。
根据当日发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实施路径》报告,目前仅仅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四大过剩行业的有利息负债存量就达5.4万亿,其中银行贷款2.8万亿,债券1.6万亿,信托等非标约1万亿元。
因此,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资产质量以及去产能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将成为银行爆发信用风险的潜在风险点。
该报告认为,要去产能的话,需要打破地方政府通过各个优惠条件导致的招商引资扩大产能的模式。政府每次招商后产生产能过剩,再进行去产能,再招商,进入到再扩大产能的死循环。所以去产能,需要消除地方政府在去产能工作中的内生性惰性和不作为行为的制度基础。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从2005年以来,包括钢铁、煤炭等就要去产能。10多年过去了,粗钢产量从3亿多吨扩展到8亿吨。今年国家继续实施去产能,但是河北、山东、江苏钢铁大省粗钢产量都在同比上升。
为什么去产能越去越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于泽认为,这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关。
比如以投资为导向促进经济增长,必然出现了公司的高负债,公司投资的一个来源来自于银行贷款。
现在银行贷款渠道有一些变异,“比如国开行向国有公司进行大额贷款。通过这些渠道公司高负债急剧攀升,使得产能逐渐过剩,使得僵尸公司大量存在。”他说。
他认为,下一步要去过剩行业产能,需要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这个改革也不能脱离政府,比如说在任务、顺序上,应该有前后,推行上也是需要进行一些考量。
同时他认为,在去杠杆的时候,可以选择局部性加杠杆。政府部门先要通过选择性部门加杠杆来去杠杆,同时去杠杆应该放在去产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