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钢铁业知易行难

  工信部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近日在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表示,去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升至70%,负债额达到1万亿元,国家将支持钢企股权融资去杠杆。与会专家则建议钢企“不要借款,要想方设法让别人来投股权”。

  从2009年的万人空巷到如今的无人问津,钢铁行业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近年来,钢铁业产业利润持续下滑、产能萎缩,加之受到银行对钢贸公司严控信贷的影响,钢贸商金融违约案件呈现井喷式发展。上海高院近日发布的《金融商事审判白皮书》显示,去年上海法院共受理一审涉钢贸金融商事纠纷案件约3700件,同比增长约5.5倍,收案标的金额达到了230亿元,占去年金融商事纠纷案件标的总金额的51.4%,同比增长约3.4倍。今年1-3月,仅浦东新区法院就受理涉钢贸案件超过1000件,而去年全年也仅受理2000多件。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物资保障,同样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行业,钢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从这一层面上说,“拯救”钢铁行业有其必要性。不过,想要“拯救”钢铁行业,可谓知易行难。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钢铁行业的利润率仅为2.16%;今年1-2月,中钢协会员公司共计亏损达到28亿元,今年一季度可能成为新世纪(行情,问诊)以来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一个季度。

  更重要的是,钢铁业之所以“沦落”到如今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自身的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在2009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来钱实在太容易,许多资金疯狂涌入钢铁业,导致公司良莠不齐。当政策导向回归常态后,钢铁业的危机便一下子爆发出来。

  在行业信用大崩溃的情况下,钢铁公司想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相当高,即便成功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针对这一局面,用股权换资金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面对一个赚不到钱又融不到资的行业,究竟有多少资金愿意进入呢?

  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引入资金的方式“拯救”钢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伪命题,就如同根部已经腐烂的大树,浇更多的水、施更多的肥只能加速树木的死亡。对于已经沉积了太多风险的钢铁业来说,若没有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仅仅依靠外部注入流动性的话,只能让更多的资金被困在这个“烂摊子”里,最终成为国民经济难以根除的毒瘤。在笔者看来,钢铁业想要真正走出危机,必须要付出代价,有壮士解腕的勇气。作为产能过剩行业的典型代表,兼并重组可以说是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这种兼并重组并非仅仅是大鱼吃小鱼的整合,更要淘汰一批没有生存价值的公司。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钢铁业的兼并重组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为了保持地方经济增速不受影响,许多本应关停的公司被吸收进入兼并重组后的新公司,使得落后产能越并越多,公司效率难以提升。因此,在未来的兼并重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高对经济增速波动的容忍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钢铁行业能够浴火重生。(文章来源:金融界)